中国探月20年:西电人,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始终在线

zqzb38e17

时间 2024年4月23日 预览 7

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27948786548982307/

2024-01-25 17:46·西电招生办

2004年1月,神州大地处处张灯结彩,人们正沉浸在大年初二的喜庆氛围中。就在此时,一项承载着浪漫与科学的计划拍板定案——我国探月工程立项,制定了“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这项计划的名字叫做“嫦娥工程”。

月升月落,转眼已是整整20年。不知多少中国人抬头望月,几代探月人伏案钻研。嫦娥一号到五号连战连捷的喜讯背后,西电人默默拭去汗水,舒眉展颜。

(图源:我们的太空)

嫦娥一号:首颗月球探测器

图中是一颗“嫦娥一号”的模型,藏于西电博物馆。它的“本体”曾经拍下了当时世界上公布的分辨率最高的全月图,这与西电的“图像所”密切相关。

图像所全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图像传输与处理研究所”,1992年,本硕博均毕业于西电的李云松正式担纲,开始了“嫦娥一号”实时干涉多光谱图像压缩系统的研制工作。2007年,我国第一个在深空探测中应用的高性能图像压缩系统在图像所诞生。

在使命的最后时刻,嫦娥一号用一记撞击在月球表面上第一次留下了中国的印记,探月的大门就此打开。此后,勇于追逐梦想的航天人一路高歌猛进。

嫦娥二号:飞向更远的深空

庆祝嫦娥二号发射成功现场(左3欧阳自远 左6吴伟仁 左5阴和俊 右3孙辉先 左2于登云 右4吴成柯 左1李云松)

2010年10月24日凌晨,距离嫦娥二号成功升空已经过去了20多天,此刻就是揭晓西电图像所研制的图像压缩系统是否成功工作的日子。

当月面图清晰地出现在大屏幕上时,整个运控中心瞬间沸腾了。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孙辉先带着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总设计师吴伟仁、副总指挥阴和俊等领导走向图像所团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做的图像压缩质量非常好!”

嫦娥三号:成功着陆月球

“嫦娥三号”开机现场(左2李云松教授、右2雷杰副教授、右1吴宪云副教授,左3为地面应用系统李春来总师)

与嫦娥一号、二号相比,嫦娥三号探测器技术跨度大、设计约束多、结构也更为复杂,新技术、新产品达到80%,面对一道道难关,研制团队选择迎难而上。2013年,李云松教授带领团队提出并实现的压缩系统成功应用于嫦娥三号。

同年12月,嫦娥三号成功降落在月球虹湾地区,我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探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勘察的国家。

嫦娥四号:首次月背软着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到月球背面去”被视作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中国航天人协同攻关,共同完成了这一任务。

2019年1月11日16时47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屏幕上呈现出着陆器和巡视器的互拍影像图,图像清晰显示了着陆器和巡视器周围的月背地形地貌,两器上五星红旗分外醒目。

这些月面全景、两器互拍清晰影像图的成功

Copyright2023TT球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