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个罗汉娃”的十六年:汶川震后生于古刹的孩子长大了

zqsg1e9d2

时间 2024年5月13日 预览 12

转载:https://new.qq.com/rain/a/20240512A04VZV00

2024-05-12 14:54·南方都市报·发布于广东

5月12日是母亲节,龙沙沙带着儿子再次回到罗汉寺。放生池边竖立的石碑上,有108个孩子的名字,儿子的名字就在其中。这里,曾见证他第一声啼哭。
据新华社此前报道,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出生在极重灾区什邡,千年古刹罗汉寺内。戒律严苛的寺庙打破禁忌,践行人间佛教的奥义,接收孕产妇、准食荤腥,迎来108个孩子平安降临。
这个故事传诵至今。故事里的孩子们,被称为“罗汉娃”,今年已经16岁了。近日,南都、N视频记者多方采访,回溯了这段传奇的出生经历。如今,孩子们早已回归普通的日常生活,也在成长中遇到了更多的善意。
108个罗汉娃诞生地碑记。
寺庙变产房
翟秋榕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去位于四川省什邡市的罗汉寺看看。阳光晴好时,寂静的光辉平铺在地上,仿佛要照亮每一个坎坷。始建于汉代的千年古刹在市中心,一街之隔就是什邡市妇幼保健院旧址。16年前,在此担任预防保健科科长的翟秋榕,经历了平生难以忘怀的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记忆中的断裂时刻到来。翟秋榕向南都记者回忆,窗户“哗哗哗”地响动,衣柜不断碰撞墙壁,她一个人在宿舍,慌乱地钻到梳妆台下。第一波震动结束,她从4楼冲下去,回头便看见,原本紧挨在一起的住院部和门诊楼,“分开又合拢,分开又合拢”。
病人和家属惊恐地往楼外跑,护士们一个拉住一个,摇摇晃晃中避免摔倒。大楼被震出一道道裂纹,医院瞬间变成了危房,20多名孕产妇急待转移。
对面的方亭镇第二小学,立刻敞开校门。周边无处可去的人们躲进来,在空旷坝子上,茫然地站着。医院决定,先把孕产妇安置在这里。一名产妇上午刚做完手术,4名医护人员抬着,跌跌撞撞往下走。
翟秋榕跑出来时来不及关门,穿着拖鞋,也加入了转移队伍。“太阳非常大,一名产妇有170多斤,嘴唇上干得起壳。”她记得,当时的住院部主任郑同英在旁边撑着伞,把矿泉水倒在手上,润湿产妇的嘴唇,拍打她的脸降温。
能够行走的孕妇也被搀扶到坝子上,翟秋榕和同事从住院部搬来一排排长椅,孕产妇们坐下,和所有人一起,在烈日下等待。
这一天,恰好也是国际护士节,时任市妇幼保健院院长的桂逢春在外参加活动。地震发生后,她马上赶了回来。医院大楼随时可能垮塌,坝子上也无法遮雨蔽日,眼前始终不是久留之地。她忽然想到,罗汉寺有平房,院坝又很宽敞,必要时能搭帐篷。
“生孩子是要见血的,寺庙僧人比较忌讳,不知道能不能收留我们孕产妇?”桂逢春向南都记者回忆,她有些迟疑,决定亲自去试试。
此时的罗汉寺已经涌入了数百名受灾群众,寺庙木质结构的平房,除了瓦片掉落,几乎没有受损。
面对妇幼保健院的不情之请,住持素全法师没有丝毫迟疑,带领僧众开门纳客。搭帐篷、摆出藤椅和膳桌、烧水做饭,尽可能提供一切帮助。“见死不救是最大的禁忌,其他的忌讳都不重要了。”素全说。
下午,所有孕产妇被平安转移到罗汉寺。余震仍然不时袭来,桂逢春和同事商量,去找些防雨的花胶布,在寺庙茶园附近空地,搭起一片容身的帐篷。原本遮马祖佛像的棚布,也被拆下利用,有僧人居士反对,素全法师坚持,“救活人要紧啊。”
医护人员跑回住院部,抱来被子,铺在地上,孕产妇们有了休息的地方。翟秋榕和同事们,则从膳房搬出椅子,围坐在病人的四周。晚上,果然下起大雨,绑在树干上的花胶布被吹翻,他们只得起身用手拉住。
通信、电力中断,亲人音讯不知,震后第一晚,翟秋榕在黑暗中坐了一夜。她记得,许多人都没睡着。
凌晨2点多,寺庙外传来一阵呻吟声。三轮车拉来一名发作的临产孕妇,宫口已经打开,产程进展不好,医生们判断,要立即手术。
眼前,哪里能做手术?孕妇情况危急,郑同英找到僧人,在寺庙里四处寻觅,选出一间不漏雨的膳房。两三张饭桌拼起来,垫些草纸,当作产床,支起一根木棍,就是输液架。从住院部取来手术包,仔细消毒后,手术开始了。一旁有人举着手电筒,昏暗中带来一点光亮。
2008年5月13日早上,地震后在罗汉寺第一个产妇剖腹产分娩。
7时36分,新生命诞生,孩子哭声很大,母女都平安。“当时看到那种场景,实际上是非常感动的。”翟秋榕拿出手机,拍下了一张照片。罗汉寺震后的第一个孩子,素全法师为她取名“震雯”。
第三天,救灾的物资陆续被送进来,一个个蓝色帐篷拔地而起。市妇幼保健院把领到的帐篷改成“治疗室”“手术室”“病房”“产房”,从住院部、门诊楼搬来检查仪器,寺庙僧人为孕产妇捐出禅床。
大地震后,这所不断迎来新生命的临时医院,就这样建成了。
108个“罗汉娃”
什邡与汶川同属龙门山两翼,边界直线距离不过几十公里,有近6000人遇难,是极重灾区之一。
龙沙沙告诉南都记者,当时她就住在什邡市下辖的双盛镇乡下,附近主路在修建无法通行,家门前成了下山的必经之处。到了晚上,就有卡车陆续从山上下来,用花胶布蒙着,“拉的是尸体”。
那年,什邡市洛水镇人张贵昌在化工厂上班,每天能听到厂里的球磨机,发出100多分贝的巨大声响。他告诉南都记者,地震来临时,他正在家门前打油菜籽,妻子杨启菊怀有身孕,和母亲在瓦房里乘凉。
突然,地下爆发出轰鸣声,有两三秒的时间,他大脑一片空白,仿佛又靠近了球磨机。房顶上瓦片跳动,灰尘瞬间喷出,房子一下就塌了。张贵昌趴在地上,大声呼喊妻子的名字。喊到第五遍,有了回音,心才放下。
逃出来时,杨启菊绊了一跤,肚子总有些疼。距离预产期还有20多天,看情况不对,张贵昌打听着,把妻子送进了罗汉寺。“罗汉寺能生孩子吗?”时年45岁的杨启菊是高龄产妇,患有妊娠高血压,被抬进去时,她还在担心。
地震中的伤员不断往罗汉寺送,从上海来援助的85医院也驻扎在此。杨启菊胎位错乱,病情棘手,部队和市妇幼保健院的医生一起,为她紧急进行剖腹产手术。
17时12分,护士抱着一名男婴从帐篷出来,母亲杨启菊平安度险。张贵昌满眼是泪,过了好几秒,才能说话。这是地震后第四天,在罗汉寺诞下的第8个孩子。
龙沙沙一直在什邡市妇幼保健院做产检,地震后开始往罗汉寺跑。经过一番心理斗争,她也决定在这里生产。当时,折腾了一下午没能顺产,晚上临时叫来医生,连夜剖腹产。刚进手术室不久,下起瓢泼大雨。出来时,家人和护士轮流打好几把伞,护送她回到病房。
第二天下午,龙沙沙清醒过来,第一眼见到儿子,“真的特别满足。”想要下床时,帐篷里地下的拖鞋不见了,她这才知道,那晚都随雨水漂走了。
进入初夏时节,白天,帐篷里温度达40多度。龙沙沙待不住,常常推着儿子,在外面树荫下乘凉。翟秋榕也记得,手术时,医生穿着层层的手术衣、隔离衣,结束后
热门广告热门广告
广告图
Copyright2023TT球讯科技